我在“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的天府印记
作者:微信文章“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
以科技创新实践为载体,促进共建国家青少年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互鉴的国际科教品牌活动。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框架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四川行暨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
思想的碰撞
文化的交融
来自我校五位同学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伙伴们一起,怀揣着对科技的好奇与创新的激情,共同奔赴了这场关于友谊、梦想与合作的盛宴。在为期五天的行程中,同学们深入体验天府之国的独特魅力,感受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一代青少年的“一带一路”故事。
由左至右依次为:陈勇梅老师、高2027届2班李震超、高2027届1班李姚羽、高2026届7班陈思源、高2026届4班王晟然、高2026届7班王莘镔、刘能老师
6月10日
|破冰初见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从初见的些许陌生到在欢声笑语中迅速熟络,一场精心设计的破冰活动让大家打开心扉,迎来了文化与科技交织的充实一天。
6月11日
|蜀韵启幕
上午,大家在成都博物馆中感受古蜀文明的深邃与厚重:从远古陶器的粗犷纹理里,想象先民生活;在青铜器的神秘纹路间,探寻古蜀故事;站在精美的书画前,感受古人的才情,感受笔墨间的韵味;通过生动的陶俑,仿佛能瞥见往昔市井的热闹。
下午,营员们齐聚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启了创客营的探索之旅。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冯身洪,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潘晓东,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出席开幕活动并致辞。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副总干事罗德隆,非洲科学院联盟主席马霍顿·诺波特·胡孔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席科学家曹臻为营员师生作主旨报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主席武向平携众委员出席开幕活动。
当各国名称响起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伙伴们因“一带一路”创客营紧紧相连。主持人热情的话语,点燃现场氛围,也点燃了大家对未来几天交流、探索的期待。他们将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里,碰撞出创意火花,开启友谊新篇。
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让营员们亲手触摸、亲身体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匠心与魅力。
他们试着拿起红线,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编织中国结,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看着漆扇在师傅手中变作精美器物;看着书法大师落笔如游龙,惊叹之余,也忍不住尝试,体验创造的乐趣。
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让他们在传统里,寻得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6月12日
|智汇天府
上午,来自我校的营员陈思源站在开营仪式的台上,喊出了“Together, we innovate!”这句欢迎词。
成都科创生态岛的未来感建筑撞入眼帘,这里是未来科技的缩影,无数创新思想在这里汇聚、萌芽。
“Energy up bingo!” 一声令下!同学们像被点燃的小火箭,用蹩脚英文、夸张手势和灿烂笑容“扫荡”全场。
大家挤在展台前,眼睛亮得能映出屏幕的光。“未来”不是冰冷的词汇,是此刻身边伙伴呼出的热气,是共同发出的惊叹!
下午,我校营员和同学们自豪地向国际伙伴们介绍了校园。这里不仅有他们奋斗的汗水,更有他们对于未来的无限畅想。
天府新区科创团队原创的实践课程“超级过山车”活动——轨道搭建挑战启动!图纸铺开,零件散落一地,大家围坐成小小的“作战指挥部”。
计算、争论、推翻、重建。失败?那是通往成功的必经弯道! 他们亲手将零件“咔嗒”卡紧时——全组的欢呼差点掀翻屋顶!
排球沿着他们亲手设计、搭建、打磨的轨道,丝滑地划过每一个精心雕琢的拐点,稳稳冲过终点。那一瞬间爆发的狂喜和骄傲,像电流贯穿全身!
晚上,华阳中学代表的精彩舞蹈点燃全场,“友谊之夜”正式开启。
各国代表队依次登场,越南舞者身着奥黛在竹竿间灵巧穿梭;新加坡舞者融合马来与印度舞蹈特色,银饰与指尖动作相得益彰;乌干达鼓阵响起,舞者随鼓点腾跃尽显原始力量;印度尼西亚舞者以独特手势与孔雀翎羽头饰,展现巴厘风情。
大家载歌载舞,青春的活力与多元的文化在此刻完美融合。表演结束后,大家互赠特色礼物,让友谊在文化交融中升华。
6月13日
|学府探知
上午,大家踏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聆听了一场由资深教授带来的关于轨道的精彩讲座。
教授从轨道的发展历史讲起,从早期简陋的轨道雏形,到如今复杂精密的现代化轨道系统,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承载着人类对高效交通的不懈追求,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轨道科技背后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他还特别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轨道技术走出国门,助力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更体现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理念。
这场讲座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轨道科技世界的大门,极大地拓宽了营员们的知识边界和思维视野。
下午,大家来到犀浦校区,参观国家级实验室,感受着“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对“科技强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实地参观了令人惊叹的零阻力轨道磁悬浮列车。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到磁悬浮列车利用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悬浮和导向,消除了传统轮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和稳定性。
列车缓缓启动,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噪音,却以极快的速度飞驰而去,那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和对科技力量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除了磁悬浮列车,他们还深入了解了成都的轨道布局。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和直观的沙盘模型展示,大家看到了成都以地铁、轻轨等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这些线路如同城市的血脉,将各个区域紧密相连,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更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选择。
6月14日
|道古论今
上午,这一群来自不同国度的少年创客乘着大巴车,来到了可爱的“滚滚”的家园——都江堰熊猫谷,与国宝大熊猫进行了一次亲密互动。
路上,伙伴们兴奋地交流着,对此次熊猫之行十分憧憬。抵达熊猫谷时,熊猫们姿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懒洋洋躺卧着啃竹子,有的在树杈间笨拙攀爬。一位外国朋友张大了嘴,指着眼前那黑白分明的生灵,连声惊呼“不可思议”。许多外国朋友对成都公园城市的理念赞口不绝:简直就是在绿水青山里面造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下午,大家参观了凝聚着古人无穷智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科学设计所深深震撼。
站在鱼嘴分水堤前,水声如雷贯耳,滔滔不绝,仿佛日夜倾诉着“深淘滩,低作堰”这六字箴言——读懂江河的语言,以谦卑之心与之共舞。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一刻,幻想着几千年前,无数工人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了这一世界奇迹。
就在这古今交错的刹那,历史与青春在掌心相握,所谓“创客”之魂,不仅在于大家手中摆弄的器件,更在于前人以生命投入的创造里所深藏的那份敬畏与执着——这古堰所凝结的,何尝不是人类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最古老而动人的创客名片?
傍晚,在闭幕活动的欢声笑语中,营员们分享着收获与感动,为这段难忘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武向平院士赞扬天府新区有科学教育生根发芽的沃土,有活力激情,有新意亮点,期待下一届能做得更好。外国专家团也高度评价天府新区营亮点纷呈:科创教师队伍和参展学校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较高,特别赞赏华阳中学学生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创新思维。外国专家们表示,新区教师和年轻学子们展现的科教素养和科创潜力令人印象深刻,充分肯定了天府新区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的卓越育人成果。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时代,“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了这段关于成长与友谊的辉煌篇章。五天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播撒下的创新种子与结下的深厚友谊,将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每一次思想的交流,每一次文化的碰撞,都将成为他们未来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天府新区的学子们将带着这份独特的经历,继续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浪潮之中。这些怀揣梦想的少年们,必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让友谊与合作的桥梁跨越山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动力。让我们一同期待,在未来的征程中,他们能创造更多奇迹,收获更多精彩!
营员感想
这次经历让我对科技创新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也深刻体会到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最让我触动的是看到我们的创意从图纸变成实物,那种创造的喜悦难以言表。与来自各地的伙伴们交流时,我意识到优秀的思想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实践能力,更让我明白科技创新最终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它教会我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问题,也坚定了我在科学道路上前行的决心。
——高2026届7班陈思源
踏入“一带一路”创客营,仿佛闯入奇妙科技天地。聆听嘉宾分享,多元思维如灵动音符,奏响创新旋律;与各国伙伴协作,文化碰撞似璀璨星火,点亮创意之路。参观时,古老文物诉说历史之厚重,现代科技展品彰显创新活力,我看到传统与现代交融,拓宽了我的认知深度。实践中,团队成员一起研讨,因突破而欢呼,协作的力量让我懂得,创新不止于灵感,更在携手奋进。作为工程方向的学习者,这次经历让我深知工程创新需融合多元智慧。未来,我会以开放的姿态汲取跨领域知识,在团队协作中打磨工程方案,用科技传承文化、解决实际问题,不断进步,不断努力,让自己的工程之路因创新与协作愈发宽广,拥抱无限可能。
——高2026届7班王莘镔
经过这次一带一路创客活动,我交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朋友,我们通过这个创客平台聚集在一起,有了共同的话题和目标。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也了解了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新的思维方式的碰撞。我在此行中主要学习和了解了铁道工程的建设规划,这对我来说有很大帮助,我的生涯方向是工程学,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合理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未来努力奋斗。
——高2026届4班王晟然
在“一带一路”的盛宴上,我邂逅了这群充满国际魅力的伙伴,他们的才华令人惊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深沉而感人。我们畅谈无阻,分享着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个人爱好。这些外国朋友们每天都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地参与各种活动,一起头脑风暴解决问题。特别是那几个马来西亚朋友,其中还有华侨,他们居然要掌握三门语言:自己的母语、英语和中文,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其中有个男生,对编程也是信手拈来,C++、Python都不在话下,简直就是技术界的明星!这也坚定了我学习工程方面的信心,也促进了我对于学习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有更好的发展,也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之中,能坚持与外国友人联系。
——高2027届2班李震超
第一次和外国伙伴组队时,我紧张得手心出汗——怕听不懂术语,更怕想法说不清楚。可当我们趴在桌子上,手拿草稿纸画轨道模型时,语言突然不再是障碍。原来物理课的力学公式,英语课的语法表达,真的能凑成一块拼图。活动开始时,大家盯着排球沿着轨道缓缓运行 。当它真的沿着我们设计的轨道滑动时,大家都笑出了声。这种从图纸到实物的“魔法”,让我第一次摸到了“创造”的温度——原来课本上的知识,真的能变成触手可及的东西。和各地伙伴聊起未来时,发现大家都在想“怎么让火车跑得更稳”“山区能不能修更便宜的铁路”。这些朴素的愿望,让我突然懂了科技创新的意义:不是为了炫目的数据,而是为了让生活里的麻烦少一点,让远方的路近一点。现在的我,会特意在物理课上多问两句电磁原理,会留意地理课本里的地形地貌——因为那些曾经抽象的知识,现在都有了具体的模样:或许是一段轨道,或许是一个能让世界连得更紧的小设计。
——高2027届1班李姚羽
图片来源:四川科协、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融媒体中心、参与活动的师生们
-End-
▸香山中学教师及管理干部招聘公告
▸成长指导 | 一站式生涯规划中心
▸生涯讲坛 | 医学、教育、IT、军校 ......即将开讲!
扫码关注 查看更多
香中公众号
香中视频号
生涯规划咨询预约
文陈勇梅
编辑王瑞琪
校对刘江昊 刘栩菱
审核张晓容 文甲涛 杨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