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7-11 08:22

一带一路:中泰建交50周年之经贸合作的金色历程与未来展望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中国与泰国迎来建交5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半个世纪以来,两国以经贸为纽带,从“米胶贸易”到“数字丝路”,从民间情谊到战略伙伴,在风浪中铸就信任,在变革中共享机遇,共同谱写了“中泰一家亲”的共赢篇章。

一、中泰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

(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建交50年来,中泰贸易额从1978年的1.4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339.8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成为泰国最大贸易伙伴,泰国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向泰国出口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泰国的热带水果、优质大米等则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其中40%以上的泰国农产品出口至中国,2024年泰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果供应国。

(二)投资领域不断拓展

2018-2024年,中国在泰国投资申请项目累计达1941项,总投资额7796.23亿泰铢。2024年,中国在泰申请投资项目810项,涉及电子元件、智能家电、电动汽车等领域,是泰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国。中国企业在泰直接投资流量从2015年的4.07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20.18亿美元,存量达126.57亿美元,约1000家中国企业在泰投资,尤其在电子电气、电动汽车领域表现突出。

(三)基建合作成果显著

中国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进入泰国工程市场,参与公路、桥梁、港口等项目建设。中国建筑承建拉马八世大桥、中国电建承建曼谷纳拉农高架桥、中国港湾参与泰国最大的港口林查班港扩建工程和泰国最大的机场素万纳普国际机场的建设。中泰铁路作为标志性项目,总长约609公里,总投资约4340亿泰铢,一期工程已完成约36%,预计2027年通车,将成为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

(四)旅游业互动频繁

2019年,赴泰中国游客达1099.7万人次,占泰国国际游客的27.6%。2024年中泰互免签证后,泰国接待中国游客超670万人次,仍是泰国最大游客群体,为两国经济注入活力。

二、重点领域合作案例

(一)制造业深度融合

- 家用电器:海尔通过收购三洋泰国公司,凭借“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一年后便取得泰国20%的市场占有率,2024年8月,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奠基,是海尔在海外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目前海尔的空调、冷柜在泰国市场位居行业第一,冰箱、洗衣机位居行业前三。美的在泰运营七大制造基地,员工总数超1万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5%,2024年,美的在泰国设立区域总部,美的智能制造泰国科技产业园动工兴建,现该公司在泰国微波炉、冰箱市场占有率分列第一、第二位。在2024年泰国智能手机市场上,OPPO、小米、Vivo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4%、14.7%和12.3%。
- 新能源汽车:2020年,长城汽车收购了通用汽车位于罗勇府的制造工厂,成为首个全资进入泰国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2024年7月,比亚迪的泰国工厂正式竣工并投产,其年产能达到15万辆,涵盖了整车和核心零部件,其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也在此下线。2024年11月,哪吒汽车宣布其在泰国自建的工厂正式投产,年产量为2万辆,并且与泰国的代工企业BGAC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于2025年7月启动新车型的本地化生产。2024年,在泰国前十大燃油车销量榜上,比亚迪、上汽名爵、长城汽车分别排在第五、第七、第十位;在纯电动汽车销量榜上,中国品牌占7个,且包揽前五名,总市场占有率达80.6%。此外,宁德时代、欣旺达、长虹能源等中国电动车电池厂商纷纷在泰国兴建电动汽车电池工厂,中策橡胶、玲珑轮胎、双钱轮胎等中国轮胎头部企业也踊跃到泰国投资。
- 印制电路板:30家中国PCB行业上市公司在泰建立生产基地,前十大PCB制造商中至少有7家已在泰国建立制造工厂,目前19家中国PCB制造商已在泰国设立生产工厂,主要包括深南电路、沪士电子、东山精密等。中国江西威尔高公司从批准立项到建成6.4万平方米工厂和设备试产仅耗时不到1年,项目总投资额超25亿泰铢,还积极通过与泰国本地高校合作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设立泰国产品研发中心。

(二)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泰国“数字泰国”计划与中国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共振,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参与第五代移动网络(5G)建设,泰国成为东南亚首个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万国数据、阿里云、秦淮数据等也纷纷在泰国设立数据中心。2025年2月,TikTok宣布未来5年在泰国投资超3000亿泰铢,以加强技术基础设施,推动泰国成为东盟的数字中心。跨境电商领域,TikTok Shop、Lazada与Shopee的流量之争,促进了中泰数字经济融合。

(三)区域合作平台助力

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为中泰企业提供广阔空间。2024年,42%的中国对泰新批投资流向EEC,涉及消费电子、数据服务等领域,创造约5万个就业岗位。广汽集团和比亚迪在EEC设立生产基地,推动泰国成为区域电动汽车产业中心;华为公司在5G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绿色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项目,为泰国提升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四)其他领域合作典范

- 食品饮料:泰国天丝集团1993年将红牛带入中国市场,近5年来,天丝集团在华投资总额达到43.6亿元,位于四川内江的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已于2024年1月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额20亿元,设计年产能可达14.4亿罐,总投资约13亿元的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广西生产基地也于2025年正式投产。
- 综合贸易:泰国正大集团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截至目前,在华设立企业670家,拥有员工超8万人,2024年,集团在华总营业额达2080亿元,是中国外商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领域最多的跨国企业集团之一。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发展机遇

- 政策支持:RCEP生效后,中泰关税减免和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跨境成本;《中泰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9)》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
- 交通升级:中老铁路实现“朝发夕至”,为中泰贸易开辟陆海联动新通道,降低物流成本30%-50%。
- 绿色经济:泰国碳中和目标与中国光伏、储能等绿色技术优势契合,为双方合作提供新方向。

(二)面临挑战

- 外部压力:美国“对等关税”对泰国手机、汽车轮胎等行业产生影响,波及中泰合作领域。
- 合规风险:泰国劳工法修订、土地所有权限制等政策变动考验中企适应能力,需深入理解当地法律与文化。
- 市场竞争:日系企业在泰深耕多年,本土企业对中企进入存在顾虑,中企需提升品牌认可度与供应链本地化水平。



四、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泰两国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协同,在电动汽车、智能电子、绿色科技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随着“数字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等规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以及中老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中泰经贸合作将迈向更高质量的“金色50年”,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树立典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带一路:中泰建交50周年之经贸合作的金色历程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