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永远代替不了这个时代的好作家
作者:微信文章当今AI方兴未艾,大有席卷各行各业之态。年初的deepseek横空出世,更加让很多人陷入了对未来的焦虑之中,而对AI写作代替作家的议论甚嚣尘上。 王鼎钧的《文学种子》,虽然是本一掌见方,从语言,字句,意象,人生等要素,点明作家的素质的写作技巧书,但却让我看到了优秀作家的不可替代性。
由字形,字音,字义出发而论,机器对文字的运用组合可能代替优秀作家的字斟句酌?“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是包含了多少反复的琢磨与思考,换成一个“推”字,意象可曾下降了几个档次?一个“关”姓,进步的机器可曾理解背后忠义的承载? 作家的题材来自于人生的体验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由此而来的想象,尤其好的文艺作品都是向人性取材,对之鞭辟入里的解析与思考,让读者体验到社会人性的复杂,底层民众的挣扎与矛盾。
而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相生相成,相激相荡,滚滚不息,赓续不断。人生又是多元的,能从不同角度加以组织,用不同观点加以解释。是万古常新的。而AI对人生的描述,仔细阅读,总能让人感觉到像刚学习作文的小学生。 好的作品也有胎生卵生之分,胎生是由内而外的,是来自于“心的伤害”,由苦闷,挫败感等产生的情感沟壑;像关起来的蚌壳,任由侵入的沙子摩擦它,它从体内分泌出云母粘液,涂在沙粒外面减轻痛苦,一层层后,孕育出了珍珠。 卵生是作家要孵的蛋,是使命感。作家的使命感是丰富的,要赞善贬丑,这也是AI很难理解的。 我手写我口,我口自我心。对社会伤痕不断的触摸,内心深层次的体悟,与这个世界谈谈的冲动,也使得优秀作家笔下乾坤屹立不倒,也值得反复揣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