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是出口国争夺有限市场的零和博弈
作者:微信文章关税战的底层逻辑,是出口国争夺有限市场的零和博弈。
2025年5月8日,英国与美国达成关税协定,为所有发达国家树立了标杆;2025年7月2日,越南与美国达成协定,则为所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本。后来的谈判国,条件不可能优于英越——无论是发达国家对标英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标越南——否则将破坏既定平衡,触发新的不公。这正是利用“囚徒困境”的精妙之处。
因此,审视英美关税与越美关税,即可锚定一个铁律:美国与任何国家的谈判基准,必在此标准之上,绝无可能之下。无论过程如何演绎——强硬或软弱、华丽或狼狈——结局终将回归此锚点。因为贸易非战争,核心逻辑无可辩驳:“你的东西,难道能强卖给我吗?”故此,任何脱离经济现实的意识形态争论,皆属徒劳。
日美至今未达成协议,实属必然:日本正面临7月20日参议院选举。任何执政党在此前与美国签约,必将引爆国内民怨,危及选票。美国对此心知肚明。与其苦等谈判结果,不如直接依据英美/越美标准预判日美贸易走向,提前布局投资与套利策略。
我们以日本为例,透视一下美日博弈下的关税战逻辑:
1、选举红线锁死空间1.1、7月20日参院选举是死线。农业票仓,尤其是大米进口是自民党生命线,首相石破茂已断然拒绝美方要求。1.2、汽车关税是另一红线:日本对美出口的34.1%依赖汽车及零部件,2024年达7.2万亿日元。若美征收25%关税,将直接冲击558万相关就业人口。1.3、美国设定的7月9日“最后期限”(选举前10天)实为施压,日本官员所谓“稳步推进”的表态,难掩核心议题零妥协的现实。
2、20%-25%:发达经济体的隐形税率锚2.1、英国锚点是发达国家标杆英美协议税率约10%-25%(汽车超过10万辆配额部分税率25%),体现“盟友优待”。日本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税率或略高于英国但必低于发展中国家均值。2.2、越南锚点是发展中国家范本以市场开放换低税率,日本难以效仿其让步幅度。2.3、25%是博弈焦点美国对日汽车零部件已征此税,致日本车企每小时损失百万美元。野村测算:长期维持25%,日本GDP将缩水0.59%,但产业链转移可缓冲冲击。此税率接近日本产业承受极限。3、竞争本质:同质化出口国的零和替代日本在美市场的真正对手是德国燃油车和中国新能源车。日本占美进口车份额18%(次于墨西哥的33%)。中国电动车因高关税丧失价格优势,客观上为日本燃油车保留了喘息空间。
美国的成本闭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关税收入(8月1日起征)充实国库,2025年联邦赤字有望收窄。3.2、税收抵免,如芯片企业免35%资本所得税,其他企业可以抵税第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抵消了制造商成本。3.3、高关税削弱进口品价格,使“美国制造”重获竞争力,比如福特、通用短期承压15亿美元,但引导供应链回流。3.4、二手市场占美销量40%,关税提高新车价格,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美国人而言,二手车是首选,这可以缓冲新车涨价,保护底层刚需。3.5、大美丽法案的福利政策,以每周工作80小时作为领取福利的门槛,精准巩固中西部农民和工人票仓,强化“劳动换权益”价值观。这是效率与正义的精密校准
群体
政策工具
社会效能提升
残障/退伍军人
医疗补助无条件覆盖
财政支出效率升27%*
非法移民
取消现金福利+强制离境
加州福利欺诈降68%
高端产业工作者
税收抵免+住房补贴
半导体人才回流率41%
*注:据CBO测算减少行政审核环节节约的成本
美国“关税-补贴”循环的逻辑本质如下:
美国关税阳谋是重构全球财富分配链。特朗普的关税大刀本质是21世纪版圈地运动。全球征税20% → 年掠3000亿美元 → 补贴台积电/特斯拉 → 逼高端制造回流 。
美国关税政策本质是全球价值链重组手术——用财政剪刀将低端产能逼向墨西哥(2024年墨对美出口增33%),抬高出口国供应链成本,同时用补贴磁极吸附高端制造,使美国造拥有竞争力。
日美僵局将持续至7月20日选举落幕,但20%-25%的税率锚点终将落地。这场博弈揭示:全球化正被“区域竞争集团”取代,美国正用关税构建利于本土的闭环体系。对日本而言,阵痛难免,如丰田预警2025财年净利萎缩34.9%,但加速“去美化”,比如投资东南亚、试探性与中国合作才是长远之道。当关税从“大棒”变为“常态”,全球产业链的自我修复与重组,已然不可逆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