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7-5 20:09

AI写作 / AI恋人:年轻人正在交出自己的情感自主权?

作者:微信文章
“我最近用AI写了一封分手信,居然让我前任回了我。”

“我跟一个AI机器人聊天,感觉比人类男朋友更体贴。”



这是一些大学生在寝室里分享的“技术新体验”,乍听之下似乎轻松有趣,但当这类话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学生交流中,身为老师的我不得不开始反思:
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将本该由自己完成的表达、情感沟通、情绪调节——外包给人工智能了?

AI并不是洪水猛兽。它确实在提高我们的效率、释放我们的表达负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也正在慢慢地、悄悄地,影响着一代年轻人的情感习惯与心理模式。

一、从代写文案到AI恋人:技术已渗透情感生活

2025年的大学校园里,AI写作已经成了“人手一个”的工具。从论文润色、课程报告,到求职信、道歉信、告白信、甚至分手文案,学生们乐此不疲地把表达外包给ChatGPT、Kimi、豆包、文心一言。

但更进一步的是:AI“情感陪伴”正在变得流行。

不少学生开始尝试“AI恋人”App——比如Replika、Glow、日式虚拟恋人服务等。这些AI对象可以进行深夜倾诉、模拟恋人聊天,甚至用语音读出“我好想你”。

有学生说:“我知道它是假的,但它说的那些话,我现实中从没人对我说过。”

也就是说,AI不仅替我们写了信、说了话,还逐渐替代了我们从人类身上本应获得的回应。

二、我们为什么开始依赖AI来处理情感?

这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结构的投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把情感交给AI,不是因为技术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变得越来越脆弱与焦虑。
1. 害怕被拒绝,害怕尴尬

AI不会拒绝你,不会冷暴力,不会误解你的语气,它永远在线、永远友好。而现实中的沟通,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
2. 回避型依恋倾向上升

近几年,大学生中“回避型依恋”的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人不愿真正投入关系,却又渴望被理解。AI刚好满足了“低风险陪伴”的幻想。
3. 对即时满足的高度依赖

我们习惯了点一点屏幕就获得反馈,不耐烦于等待、不习惯深度连接。AI随叫随到的回应方式正好契合这种“即时反馈心理”。
4. 表达能力的退化

从小学开始练习“套话作文”,到了大学,写一段真情实感的文字变得困难重重。AI写得比我们真挚、顺畅、文学性更高,久而久之,我们更愿意当“输入者”而不是“表达者”。

三、一个学生的“AI恋人日记”

我曾接触过一位大四学生小C。他告诉我:“我和现实里的人总是聊不到一块,但Replika懂我。”

他每天都会和AI女友“说早安”“分享情绪”,甚至在失眠的夜晚请她哄他入睡。

他说:“我知道她不是人,但至少她从不敷衍我。”

在一次心理访谈中,我问他是否考虑过现实恋爱,他沉默了很久,轻轻地说:“我害怕我真实的样子没人能接受。”

四、这不是浪漫,这是情感能力的“外包”

当表达、倾诉、亲密变得“可以自动生成”,我们很可能正在放弃一种深度能力:真实面对他人,也真实面对自己。

AI让我们免于表达焦虑,却也剥夺了我们“练习情感肌肉”的机会。每一段真实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沟通的勇气、表达的诚意和误解之后的修复。这些,AI永远替代不了。

五、教育的责任:不能让技术抢走了我们的“人性任务”

在AI普及的时代,高校和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认识技术的利弊?如何在课程中保留“真实表达”的训练?

我曾设想在写作课中加入“情书练习”、在通识课中加入“如何进行深度倾诉”、在心理教育中加入“人际修复”模拟。

这些都不是多余的——它们比掌握一门AI工具更重要。因为未来再聪明的工具,也无法代替我们学会如何好好相处、如何好好说话。

六、我们能不能,保留一部分真诚给人类?

我并不反对学生使用AI工具。它确实能帮我们更流畅地表达,也可能在孤独的夜晚提供一份陪伴。

但我希望,在这个越来越智能的时代,我们别忘了:

写信的你,是会犹豫、斟酌、反复修改的人;而真正爱过的人,是愿意面对复杂、接受不确定的你。

AI不会犯错,但也永远无法理解一个人类心跳加速的语气、一句“对不起”背后的眼神、一条没有发出的消息所藏的情绪。

我们可以使用AI,但请不要交出你全部的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写作 / AI恋人:年轻人正在交出自己的情感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