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7-5 08:32

利用谷歌地图解读公众感知:量化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发展与公众感知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作者:微信文章
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LOUD重点实验室”)在公众感知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倡议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谷歌地图评论中的公众感知话题解读》(Decoding Public Sentiment Topics in Google Map Reviews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发表在Nature Portfolio期刊《Scientific Report》上。

一、研究背景:“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城市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截止至2023年,“一带一路”已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跨国基建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深刻影响全球城市化进程。

二、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的公众感知

尽管"一带一路"倡议(BRI)覆盖范围广泛,且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但现有关于其基础设施项目公众感知的研究仍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多数研究依赖访谈等传统方法;另一方面,现有分析多聚焦媒体视角。尤其缺乏基于众包数据、能从时空维度量化公众感知的研究成果。既有研究表明,公众和媒体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认知受到东道国国情、媒体报道倾向、项目类型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高度复杂性,这凸显了深化相关研究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研究分析了2012年至2023年间352个“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共计144,210条Google评论,涵盖港口、工业园、轨道交通(含铁路与地铁)、桥梁、体育馆和其他六类城市基础设施类型。通过采用Valence Aware Dictionary and Sentiment Reasoner(VADER)进行情感分析,并使用多粒度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Multi-grained LDA)进行主题建模。

三、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的公众情感和话题

研究结果发现“一带一路”项目整体情感倾向较为积极,超过65%的评论为积极评论 (图1)。中高收入国家的总体情感得分最高,积极评论的比例也最高。高收入国家总体情感最低,积极评论的比例也最低。从项目类型上来说,港口和桥梁项目的平均情感最高,而铁路的平均情感最低 (图2)。



图1 “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情感整体分布图



图2 “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情感热力图

从话题建模的结果来看,讨论主题可分为四类:专业功能(44%)、福祉话题(24%)、服务行业(19%)以及发展议题(13%)(图3)。高收入地区更关注服务相关话题,而低收入地区则更侧重发展议题。

从项目类型的角度来说轨道交通的专业功能话题比重最高,港口的服务行业话题比重最高,桥梁的福祉和发展话题比例最高。这体现了不同项目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的不同作用。例如,2023年刚刚开通的雅万铁路项目,其专业功能话题比重和对应情感都较高(图4)。

从项目类型来看,不同基础设施在公众讨论中呈现显著差异:轨道交通的专业功能话题占比最高(60%),港口项目中服务行业相关讨论最为突出(42%),而桥梁建设则更多关联民生福祉与发展议题(共59%)。这种话题分布差异生动反映了各类设施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轨道交通作为技术密集型项目更受专业评价关注,港口因其商业属性引发服务讨论,而桥梁则直接关联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典型案例如2023年开通的雅万高铁,作为东南亚第一条高铁线路,其高铁站专业功能话题占比均高于40%,话题对应情感高于0.7。



图3 话题比重



图4 项目话题比重和情感

四、公众感知与城市化的关系

固定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东道国整体城市化率越高,城市增长率越高,公众对项目态度更积极,并且发展相关的话题所占的比重越高。因此“一带一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转型国家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城市层级和地方层级的城市化进程也会影响“一带一路”项目的表现。特别是对于铁路项目,城市层级的城市化率越高,项目的公众情感越高。这一结果进一步凸显将项目与本地社区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另外,项目投资越高,公众感知情感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而高投资项目的很多负面评论与项目后期维护不力有关。例如,中国援建的哥斯达黎加国家体育场是中美洲的第一座现代体育馆,累计投资超过一亿美元。但其15%的评论为负面评论,主要为抱怨洗手间等设施缺乏维护造成的环境恶化。

五、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现实需求。建议"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者和规划者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需求评估机制,确保项目与当地发展阶段的适配性。

其次,针对低收入国家的特殊性,建议投资方和东道国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研究显示,与大型项目相比,那些直接改善民生的小型项目(如社区基础设施)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公众满意度,这与当前倡导的"小而美"项目理念高度契合。

最后,本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发展与公众感知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也为未来项目的优化实施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自然与健康基金会、浦东新区明珠领军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项目、科技部外国专家青年项目多方支持。LOUD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熊月为第一作者,梁嘉咏教授和关成贺教授为指导老师,实验室成员周娅筠、朱文君和陈举艳参与收集一带一路项目POI数据。

文章引用:

Xiong, Y., Liang, J., Guan, C. (2025). Decoding public sentiment topics in Google Map reviews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cientific Report.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06451-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利用谷歌地图解读公众感知:量化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发展与公众感知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