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填报高考志愿?尽信AI不如无AI
作者:微信文章随着AI技术渗透各行各业,高考志愿填报这一关乎千万考生命运的领域,也成了科技公司争相竞逐的“新蓝海”。只需输入分数、排名,AI便能一键生成“最优志愿方案”,号称能“精准匹配、避免滑档、低分高就”。
然而,现实却给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冷水,媒体调查发现,不少AI志愿填报系统漏洞百出:分数排名误判上万名、推荐已取消的专业、数据滞后未更新、更名高校信息错误……当技术的光环褪去,人们不禁要问:AI填报志愿,到底是“智能助手”还是“数字陷阱”?
AI填报志愿的核心逻辑,是依托历年录取数据、院校专业信息、考生排名等构建模型,进行概率预测。然而,当前市面上的产品普遍存在三大硬伤:
一是数据更新滞后,部分AI系统仍在使用2022年甚至更早的录取数据,而高校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分数线每年都可能调整。例如,某AI推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该专业早在2023年就已更名为“计算数学与应用”。
二是存在算法“黑箱”操作,许多AI产品不公开推荐逻辑,考生无法判断其依据是“冲稳保”策略,还是商业合作的院校推广,有家长反映,某平台反复推荐某民办院校,后被发现该机构与该院校存在合作关系。
三是缺失个性,AI只能基于冷冰冰的数据匹配,却无法考量考生的兴趣、性格、职业规划等主观因素,例如,内向的学生被推荐“市场营销”,晕血考生却被建议“临床医学”。
更讽刺的是,某些AI的“智能”程度甚至不如人工查阅手册。有考生发现,自己分数明明超过某校历年分数线,AI却判定“风险极高”;而另一名考生分数低于校线,系统反而标注“稳妥录取”。
技术公司常将高考志愿包装成“概率优化问题”,仿佛只要算准分数线,就能“捡漏”名校。但现实中,志愿填报远非如此简单,因为高校录取存在波动,大小年现象、专业热度变化、招生计划调整,都可能让AI的“精准预测”失灵。例如,2023年某985高校考古学专业因网红效应分数线暴涨40分,AI模型却未捕捉到这一趋势。
此外,AI能算出“最容易录取”的专业,却无法预判四年后的就业前景,十年前的热门专业“生物工程”,如今已成“就业红牌”;而当初冷门的“人工智能”,现在却是高薪风口。
再者,一名擅长逻辑的考生若被AI推进“汉语言文学”,未来可能痛苦万分;而热爱艺术的理科生若盲目跟随AI选择“计算机”,或许会错失设计领域的潜能。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不浪费一分”,而是“让每一分都成就更好的人生”。若将选择权完全交给AI,无异于用算法决定命运。
技术本无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要让AI志愿填报真正助力考生,恐怕还得人机结合,AI提供数据参考,人工顾问辅助解读,例如,AI生成志愿表后,可由资深教师帮助分析“专业课程是否匹配考生特长”“院校地域对就业的影响”等深层因素。
AI志愿填报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对“科学决策”的渴求,但若过度依赖技术,反而可能陷入另一种盲目,高考志愿没有“标准答案”,真正的“智能”,是让AI辅助人类做更理性的选择,而非替代人类思考。
考生和家长不妨将AI视为“高级计算器”,用它筛查数据、排查风险,但最终定夺时,仍需倾听内心,是选“AI认为最好的”,还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人生这场大考,从来没有“一键生成”的完美选项。
防失联请加微信号:maisixiang20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