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下的美国企业生存实录:当中国制造成本飙升,他们如何破局?
作者:微信文章2022 年,Plufl 联合创始人带着 “人类狗床” 原型登上《创智赢家》时,或许未曾想到两年后会被关税问题逼至墙角。这款原计划在中国生产、美国零售价 299 美元的长毛绒记忆泡沫床,在特朗普政府 4 月对中国商品加征 145% 关税后,突然面临成本重构的生死考验。
拉斯维加斯工厂的报价单触目惊心:美国本土制造记忆泡沫床体需 150 美元 / 单位,加上必须从中国进口的人造毛皮衬里 100 美元 / 单位,单产品成本直接飙升至 250 美元 —— 较中国生产的 100 美元总成本上涨 150%。即便 Plufl 向 Costco 推销低于 500 美元的 “美国制造” 版本,仍遭零售商以 “今年无法库存” 为由拒绝。
这场成本博弈的背后,是无数美国中小企业的缩影。当关税大棒落下,他们面临残酷抉择:要么承担中国进口成本激增的压力,要么接受美国本土生产带来的天价成本。Plufl 最终选择在 6 月关税降至 55% 后继续中国制造,通过缩小包装盒提升运输效率、压缩利润空间来硬扛成本 —— 这或许是多数企业无奈的生存智慧。
Moment 饮料创始人 Aisha Chottani 的遭遇更显无奈。她的健康饮品在威斯康星州生产,却因包装商从中国进口预成型铝罐,面临 20% 的成本上涨。当她试图向 Albertsons 转嫁每罐 4 美分的额外费用时,得到的回复是 “要么维持原价,要么撤架”。在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 30 个销售点,3.99 美元的 “草莓玫瑰” 饮料价格纹丝未动,而 Chottani 只能靠融资和压缩成本苦苦支撑。“20% 的涨价足以耗尽所有现金流”,这句感叹道尽了小企业的脆弱。
荷兰品牌 Bugaboo 的困境则折射出制造业迁移的复杂性。这款在美国售价 1500 美元的 “福克斯 5” 婴儿车,97% 产能依赖中国厦门工厂。关税冲击下,企业不得不考虑向亚洲其他国家或美国转移生产,但建立新产线需要数年时间 —— 仅工程性能验证和安全认证就足以让企业望而却步。即便决定将部分成本转嫁消费者,高脚椅、游戏笔等产品 50-300 美元的加价,仍无法完全覆盖关税成本。
佛罗里达文具品牌 Simplified 的案例更具讽刺意味。一款在中国深圳生产、含硬封面和金色边角的笔记本,成本仅 12 美元;若在美国本土制造,即便使用劣质材料,成本也飙升至 38 美元。创始人 Emily Ley 算过一笔账:若转嫁关税成本,64 美元的零售价将突破 100 美元,“没人会为纸质笔记本花 100 美元”。如今她不仅自掏腰包吸收成本,更提起诉讼质疑关税合法性 —— 这或许是小微企业在规则夹缝中最后的抗争。
Plufl 向 Costco 推销时遭遇的拒绝,并非个案。当关税导致成本上涨,零售商往往扮演着 “压力转嫁终结者” 的角色。Albertsons 对 4 美分加价的强硬态度,暴露出终端渠道对价格的绝对掌控力。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的市场环境下,零售商不愿为 “美国制造” 标签买单,更遑论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增量。
白宫发言人声称 “致力于重振美国制造业”,并以相关法案为例,称其允许企业全额抵扣设备投资。但现实是,美国本土制造业基础设施的缺失,远非政策补贴所能快速弥补。Bugaboo 提到的 “缺乏婴儿车专用制造基地”,Simplified 遭遇的 “高端材料供应链断层”,都揭示出产业空心化背后的深层困境 —— 当生产要素成本全面高于中国时,“美国制造” 的口号难以对抗市场规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企业正用各自的方式突围:有的通过包装优化、物流效率提升等细节控成本,甚至主动牺牲利润空间维持价格稳定;有的启动东南亚产能布局,但承认 “生产线迁移需要数年周期”;有的提起法律诉讼挑战关税合法性,同时坚守中国供应链;还有的通过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试图在成本与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场关税风暴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割裂供应链的行为,最终都可能反噬自身。当 Plufl 的记忆泡沫床需要中国的人造毛皮,当 Moment 的铝罐依赖中国预成型件,当 Bugaboo 的高端婴儿车离不开中国工厂的精密工艺,所谓 “脱钩” 不过是纸面数字的游戏。
对企业而言,构建弹性供应链体系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在东南亚布局备份产能以应对政策风险,同时维持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而对消费者来说,当 “美国制造” 的标签意味着翻倍的价格,性价比与情怀的博弈,或许早已在购物车中写下答案。
关税的硝烟尚未散尽,这些在风暴中挣扎的企业,正在用真实的商业实践,为我们演绎全球化时代最生动的生存课 ——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成本账本;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在规则夹缝中寻找生机的智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