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版歼16再露锋芒,或反超美国
作者:微信文章近日,一架垂尾喷涂着智胜标识的歼16战机照片在网络曝光,机尾“智胜”二字与空空荡荡的后座舱,是AI版歼16最醒目的特征。
“智胜”二字,不仅寓意智能取胜,彰显中国空军将AI技术融入空战的宏大抱负,还意味着传统双座战机中武器系统官的职能,正逐步被人工智能接管。这看似精简的设计,实则掀起了作战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传统作战体系中,后座武器系统官承担着导航、武器管理、电子战等繁杂任务,是前座飞行员的左膀右臂。然而,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双人搭档的模式正在被改写。
有了AI的加持,前座飞行员不仅能够从繁琐的系统操作中解脱,专注于飞行控制与战术执行,同时还能在受伤后依靠AI继续运行战机,降低生命风险。
这架AI版歼16,不仅是中国空军智能化作战的里程碑,更将中美在空战算法领域的竞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歼16作为解放军空军主力的4.5代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自2016年服役以来,装备数量已达数百架。2021年3月,智胜版歼16首次露面时,还只能在厂房内进行静态测试,然而短短四年后,它已能翱翔蓝天,实现了从理论构想向实战验证的飞跃。
在高强度对抗中,由AI版赋能的歼16有诸多优势。AI系统能以毫秒级速度处理雷达、红外等海量信息,精准完成多目标跟踪与打击策略优化,大幅降低人为失误的概率。减少一名飞行员还能降低训练成本,让歼16的产能得到充分释放,实现轻装上阵。
21世纪初,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率先启动“阿尔法狗斗”等项目,开启了人工智能在空战领域的探索。2016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首次实现AI模拟系统在虚拟空战中击败人类飞行员,该领域自此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进而在全球范围内,英国“暴风雨”项目、俄罗斯苏-57AI改进计划等也相继启动,形成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在这片新兴领域,中美两国早已你追我赶,展开激烈角逐。作为先行者,美国率先提出了X-62A项目和毒液计划。
X-62A作为可变稳定性飞行模拟器,在2023年的实战演习中与有人驾驶F-16对抗,展现了AI自主空战的潜力。而毒液计划预计在2025-2028年投入1.2亿美元,将AI算法集成到6架F-16战机上,旨在打造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空战矩阵。美国空军还计划组建由1000架协作作战无人机组成的庞大编队,试图以数量优势重塑空中霸权。
然而,中国AI版歼16的出现,让美国感受到了后来者居上的压力。中国已实现从实验室到战场的快速迭代能力,对美国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形成了有力挑战。
虽然中美两国的技术路径,都以有人和无人协同为核心目标,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中国更注重实战化验证,通过AI版歼16与隐身战机协同、指挥无人机编队等实践,构建起有人机指挥、无人机作战的新型体系。这种体系化作战思路,远比追求单机性能更具战略眼光。
反观美国,尽管在AI算法基础研究上起步较早,但在技术转化和实战应用方面却显得慢半拍,颇有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遗憾。
尽管AI为空战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但还存在不少隐忧。在强烈电磁干扰环境下,AI系统可能出现数据传输异常。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态势,其决策能力也可能力不从心。更令人担忧的是,敌方可能通过黑客攻击或电子战手段,将使AI系统陷入敌我不分的混乱局面,上演现实版的谍中谍剧情。这些挑战犹如拦路虎,亟待各国科研人员攻克。
要想实现具备AI功能的无人战机,需要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是辅助数据处理阶段,AI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并排序目标,为操控人员提供参考,但不参与战机控制。接着进入单一任务自动化阶段,AI可独立执行起降、巡航、按指令发射导弹等任务,不过面对突发状况仍需人工介入。随后发展到有限自主决策阶段,AI能在既定战术规则下,自主完成规避、选择攻击路径等动作,甚至实现简单的无人机协同,但难以应对复杂未知场景。最后达到全自主智能作战阶段,AI可依据实时战场变化自主规划战术、协调多机集群作战,甚至具备自我学习能力,不过目前这一阶段仍处于理论探索与试验之中。
从全球范围来看,AI在战斗机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AI系统,能够完全替代人类飞行员在复杂空战中的作用。这意味着,歼16的AI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AI版歼16的问世,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标志着空战理念的彻底革新。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国家间AI技术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在AI算法、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AI版歼16的研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智胜版歼16不仅宣告了中国AI智能战斗机时代的到来,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竞争维度。在这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中美博弈才刚刚开始。美国虽然在基础研究方面仍有优势,但技术转化效率的滞后,使其领先优势正逐渐被削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