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6-27 23:37

AI教育 |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的“去工具化”思维培养

作者:微信文章




AI教育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的

“去工具化”思维培养





FUTURE TECHNOLOGY

本文作者:

郭威彤,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副教授



场景再现

Science Technology

某一所小学的李老师正在上人工智能启蒙课。教室里没有想象中的电脑屏幕林立,也没有学生埋头敲代码的场景。讲台上摆着几个造型可爱的编程机器人,孩子们围坐成一圈,正热烈讨论,“如果要让机器人帮奶奶拿药,它需要先识别药盒,再避开茶几,最后提醒奶奶吃药,我们该怎么设计它的‘思考步骤’?”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拿起白板笔,在流程图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要是药盒上有灰尘,摄像头看不清怎么办?”另一个男孩立刻接话,“我们可以给机器人加个‘擦一擦’的动作,就像我帮我爷爷擦眼镜那样!”



这堂课没有教授复杂的编程语言,也没有强调算法逻辑,而是让学生们思考:“如果我是机器人,我会怎么理解这个世界?”这正是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去工具化”思维的生动体现,我们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操作工具,而是如何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解决问题,像人文主义者一样理解技术与人性的关系。

一、

“去工具化”思维: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命题

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常陷入两种误区,要么把AI拆解成编程、算法、数据结构的“技术拼图”,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要么将AI窄化为智能音箱、人脸识别等具体应用,把课堂变成科技产品体验馆。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培养的不是“工具操作员”,而是“未来问题的解决者”。

所谓“去工具化”思维,是指在人工智能教育中,不过分聚焦于具体技术工具的使用,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和社会影响,培养他们像工程师一样系统思考、像科学家一样验证假设、像哲学家一样审视技术的多维能力。这种思维培养至少包含三个层次。

(一)第一层:

从“工具使用”到“问题建模”

技术永远在迭代,今天教的编程语言明天可能过时,但“如何将真实问题转化为可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一核心能力永远不会失效。就像教孩子用积木搭房子,重要的不是记住某种积木的拼法,而是理解“稳固的结构需要三角形支撑”“空间布局要考虑功能分区”的底层逻辑。

(二)第二层:

从“技术逻辑”到“人文视角”

人工智能不仅是数学公式和代码,更是人类价值观的投射。当学生讨论“自动驾驶汽车该优先保护乘客还是行人”时,他们实际上在学习如何在技术设计中平衡效率与伦理;当他们思考“智能推荐算法会不会让人变懒”时,他们开始理解技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三)第三层: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真正的“去工具化”不是拒绝使用工具,而是超越工具的限制。就像画家不会因为掌握了画笔就满足于临摹,而是要用画笔表达独特的情感与思想。同样,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也不是让学生复制现有的AI应用,而是鼓励他们用AI解决课本里没有标准答案的新问题。

二、

课堂里的“去工具化”实践:

三个真实案例

(一)案例一:“AI帮奶奶拿药”

——从功能实现到共情设计

某小学五年级的AI启蒙课上,教师没有直接教学生如何编程控制机器人行走,而是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如果家里的老人腿脚不便,怎样设计一个能帮他们取药的智能助手?”学生们分成小组,有人负责采访爷爷奶奶的需求(“药盒上的字太小看不清”“药箱放在高处够不着”),有人画设计草图(“要在机器人手上装软胶夹子,避免捏碎药片”),还有人提出“给机器人装个语音提醒功能,告诉奶奶吃药时间”。

当讨论到“如何让机器人识别药盒”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如果药盒上有水珠或者灰尘,摄像头会不会看不清?”这个问题立刻引发了小组的热烈讨论。他们最终决定在机器人手上加一个小刷子,“就像我们擦眼镜一样,先轻轻扫一下药盒再拍照”。整节课没有涉及任何代码教学,但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技术设计必须考虑真实场景中的不确定性”这一工程思维。

(二)案例二:“校园垃圾分类AI系统”——从数据训练到价值判断

初中信息科技课上,教师让学生分组开发一套校园垃圾分类识别系统。大多数小组的第一反应是:“收集大量垃圾图片,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模型。”但有一个小组却提出了不同思路,“我们能不能先教同学们正确分类?如果大家都能准确分类,可能就不需要AI了。”于是他们设计了一套“AI+人工辅助”的方案,先用简单图像识别技术判断垃圾大类(可回收/不可回收),再通过班级积分系统鼓励学生互相监督纠正错误分类。

这个案例特别有启发性,它让学生意识到,技术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有时候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比开发算法更重要。正如小组汇报时说的,“我们发现,真正需要‘训练’的不是AI,而是我们自己。”

(三)案例三:“AI诗歌创作”——

从算法模仿到人文思考

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课上,教师引入了一个AI诗歌生成器。学生们的第一反应是惊叹:“它写的诗比我好!”但接下来的讨论却逐渐深入,“这些诗虽然押韵,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AI能模仿李白的豪放,但它能体会‘举杯邀明月’背后的孤独吗?”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比人类诗歌与AI诗歌的差异,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创造力”“技术能否替代人类的情感表达”。

这堂课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了NLP(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既能欣赏技术的精妙,又能保持对人文精神的坚守。

三、

“去工具化”思维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策略一:

用“真问题”替代“假任务”

很多人工智能教学案例之所以沦为工具演示,是因为设计的问题脱离真实情境。真正有效的学习任务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观察。比如,“如何用AI帮助小区里的独居老人?”“怎样设计一个减少校园浪费的智能系统?”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知识、社会调查能力和伦理思考。

(二)策略二:

让“失败”成为重要课程

在传统编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作品。但在“去工具化”思维培养中,“失败”恰恰是最宝贵的学习机会。当学生的AI模型识别准确率很低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是数据收集有问题?还是特征选择不合适?或者是算法本身就不适合这个问题?”这种“调试—反思—改进”的过程,比直接给出正确答案更能培养系统性思维。

(三)策略三:

构建“学科融合”的对话场域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的产物。语文课可以讨论“AI时代的文学创作”,生物课可以研究“神经网络与大脑结构的异同”,美术课可以探索“算法生成的艺术作品”。打破学科壁垒,才能让学生看到技术的多维影响,避免陷入单一的技术视角

四、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从“技术传授者”到“思维教练”

在“去工具化”思维培养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是编程语言的讲解员或软件操作的演示者,而是需要扮演以下三种新角色。

(一)问题情境的设计师

教师要善于从真实世界中提炼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比如,“如果学校要举办一场AI画展,你会选择哪些作品?为什么?”这类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他们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二)思维过程的引导者

当学生在项目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提问启发他们自己找到答案。例如,“你觉得机器人‘迷路’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如果增加一个传感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会有什么副作用?”

(三)价值观念的对话者

在讨论AI伦理问题时,教师要营造安全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比如,“有人认为AI应该绝对服从人类指令,有人觉得AI需要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你怎么看?”这种对话能帮助学生形成技术使用的责任感。

五、结语

当我们谈论“去工具化”思维时,本质上是在追问:在技术狂飙的时代,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堂小学编程课的流程图里——在那里,孩子们画的不仅是机器人的行动步骤,更是他们对“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稚嫩却真诚的思考。而这,正是教育最珍贵的部分。

峰会引领科技风向

Science Technology

火马碎碎念

Science Technology


在AI的加持下,成为掌握多学科知识的人、掌握多领域技能的人,也就是成为一个有体系的人。

人脑比人工智能的芯片厉害太多。

人脑每天只消耗20瓦的能量,相当于一盏小台灯,却能完成:感知世界、理解语言、识别人脸、控制身体、创造思想、感受情绪、甚至做出复杂决策……

而AI芯片想要完成类似的功能,需要巨大的算力、庞大的能源和冷却系统。 GPT训练一次可能需要兆瓦级别的电力,还达不到人脑的效果。

         所以请珍视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大脑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教育 |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中的“去工具化”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