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会得"幻觉症"?|大学生AI使用指南
作者:微信文章AI以极快的发展速度不断掀起风暴
并悄然成为校园中特别的存在
从文案写作到AI生图
从PPT制作到详解难题
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
AI都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校园搭子”
而当我们不假思索地依赖它时
一场“思维危机”正悄然发生
“AI搭子”的翻车现场:幻觉迷雾
当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求AI的帮助,享受诸多便利的同时,它也悄然埋下了一些“坑”。AI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没有经过思考则容易被错误信息带偏。而AI提供的错误信息就是它的“翻车现场”,又称AI幻觉。
什么是AI幻觉?
从学术上讲,指模型生成与事实不符、逻辑断裂或脱离上下文的内容,本质是统计概率驱动的“合理猜测”。通俗来说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AI幻觉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事实性幻觉:指模型生成的内容与可验证的现实世界事实不一致。忠实性幻觉:指模型生成的内容与用户的指令或上下文不一致。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吃蜂蜜代替糖吗?
事实性幻觉
回答:是的,蜂蜜是天然的,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稳定血糖水平。
分析:蜂蜜虽然是天然食品,但仍然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会升高血糖水平,不适合糖尿病患者代替糖使用。
忠实性幻觉
回答:蜂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提高免疫力很有帮助,因此是一种健康的食品。
分析:回答内容虽无事实错误,但与提问“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用蜂蜜代替糖”无关,未忠实于用户意图。
“AI幻觉”的破解法则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应对“AI幻觉”?合理利用好AI?请收下这份“AI幻觉”的破解法则。
“
破解事实性幻觉:锚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01
建立“交叉验证”思维
多源核实:对AI提供的关键信息,例如如健康建议、历史事件、科学结论等,至少通过2-3个权威渠道验证。
警惕“看似合理”的细节:AI可能虚构具体数据或引用不存在的文献,需检索原始来源。
02
明确AI的适用边界
区分“事实”与“观点”:让AI总结已知知识(如:量子力学基础概念)相对可靠,但要求其预测未来趋势或评价争议话题时需谨慎。
避免依赖AI处理专业领域:法律条款解读、医疗诊断等高风险场景应咨询专家或查询权威资料,AI仅作辅助参考。
03
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学习基础技术原理:如果要AI生成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时,我们要对该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对AI生成内容的辩识能力,不能无脑使用AI生成的内容。
识别典型幻觉特征:如自相矛盾的结论、过度绝对化的表述(如:100%有效,所有科学家都同意等),或包含过时信息。
“
破解忠实性幻觉:锁定意图的精准对齐
01
做到精准提问
含糊不清的问题容易引起AI幻觉,形成“答非所问”的情况。把问题细化,做到精准提问。例如将问题框定于某一具体的知识范围,提供更多适用场景的描述,描述面向的对象特征等等。
02
学会引导策略
向AI提问题也需要一些小巧思,要引导AI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走,以下介绍两种引导策略:
结构化指令法:用数字编号明确要求,例如“请按以下3点回答:①是否能用蜂蜜代糖;②科学依据;③每日安全摄入量上限”
语义锚点嵌入:明确生成内容的“准”与“不准”。明确必须要的内容,例如“请务必包含‘GI值(升糖指数)’这一指标进行分析”。或明确禁用的语义,例如“回答中不得出现与糖尿病治疗无关的内容”。
03
学会与AI反复磨合
通常AI一次生成的内容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这时我们需要给予AI一定的反馈,告诉它哪些内容可以,哪些内容不可以,然后再次生成。通过“生成—反馈—再生成”的不断循环,使其内容更加符合我们的个性化需求。
思考与总结
AI的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它已然成为大学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助手”。然而,这种极度便捷的,看似专业合理的内容让我们越来越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AI产生过分信任。而我们要明白的是,AI的算法始终有出错的概率,要学会对AI“祛魅”,从被动接收,改为主动思考、选择性接收。
此外,对于AI产生的“就业危机”,我们要明白科技的产生是为人类服务的,它始终无法代替人类,它无法像人类一样依靠思考的力量探索新的知识边界,它无法拥有人类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情感表达,它更无法拥有人类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焦虑便会开始瓦解,当我们学会借助AI的强大算力,也坚守人类的思考品质,便会在日后的职场,甚至成长路上稳步前行、开拓新局。
AI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是无所不能的“科技助手”
也可能是让人思维错乱的“幻觉迷雾”
我们要握紧使用AI的主动权
以它为羽翼
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让我们与科技同行
在数字时代谱写不一样的成长诗篇!
编辑 | 莫业淳彭程炜阳莹
图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 | 吴曼刘苇
终审 | 张广酃
匠
之
心
木之艺
F
A
D
学
生
会
公众号:ZNLFADXSH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