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I为何还要读书?兼谈中医人当如何看待AI
作者:微信文章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3603原创内容
一
这两天,继DeepSeek风靡全网之后,又一个AI应用Manus刷了屏。显然,AI正在加速进化并且深入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之中。有学生困惑:“AI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
近日,武汉一中学高三班主任匡老师的回答获百万点赞。
匡老师在演讲中说道:“当我的校长慷慨激昂对每一位老师要求你必须学会用DeepSeek时,我的学生在教室里质疑我,人为什么要念书?我为什么要记那么多东西?不是有AI吗?我问它就好了啊。可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有知识的积累,人才可能会有独立的思维。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未来,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得多么值得人信赖,希望你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人格上,不独立,毋宁死。”
二
同理,有AI了,中医人还需要再背方歌吗?还要记住那么多的中医中药知识吗?还需要辨证论治吗?
这些问题其实与上面的“AI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一样,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匡老师演讲中的那句“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引自《奇葩说》的一期辩论,辩题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詹青云作为反方,借用唐僧的比喻表达她的观点: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她说,能共享的只是数据,不能把数据等同于知识,知识需要不断进步,而能让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时代。
这个观点非常好。我们需要的是知识,是能力,而且是掌控AI的知识与能力。而要想更好地应用AI来为我们中医人服务,那就不妨先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否则,理论若不扎实,对于AI的观点也将无法产生判断力。
三
事实上,AI固然可以帮助中医人产生需要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仍需要我们去辨别和验证真实性与准确性。
就算AI完全值得信赖,AI生成的关于治病的处方也必然受限于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它只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呈现,但难以突破既定模式去创新。
这样说来,AI其实就是我们中医人的一个极有能力的工具而已。或者,可以把AI看作是一本百科全书,而这本百科全书只内涵着历史上已有的中医知识和经验,它终究存在着内容边界,它不会创造新的理念。而中医人要想在临床上取得更高的疗效,就离不开创造力,在这方面人的作用才是主导的,而且人的创造力是永无止境的。
四
如果读书学习就等于考试,成绩好是靠反复记忆和重复性刷题得来,那么AI生成的答案自然更高效。然而,读书学习不是为了与AI竞争谁能记住更多的知识点,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深度思考、不断探索、塑造人格与价值观的过程。
对于中医人来说,不断读书、思考,既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实践圣人的教诲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AI所不能替代的。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既有的中医知识和经验,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去解决临床问题,去治愈更多的疾病。从临床来观察,今时还有太多的疾病是很难治愈的,而AI根本就不可能攻克这些疾病。所以,我们还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去超越既有的知识。在这方面,AI是无法替代的。
从更宽泛的层面看,汲取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层面,体悟生活、健全人格是学习的更长远目标。换句话说,我们活着,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我们还要健康地活着,要活得愉悦,活得幸福,活得有价值,这些也都不是AI能赋予我们的。
惊蛰是农历24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节,雷动九天,阳气生发。选择中医特此推出惊蛰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五
当前AI的大潮正在来袭,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AI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来说,AI带来了强刺激,AI正对传统教育方式产生冲击。
从这个角度说,匡老师的演讲不但是讲给学生听的,更是讲给处于变革时代的每个人听的:那种以灌输知识为目标,以标准答案为考核的教育方法,很难锻造出具有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能力的孩子,而那种倾向于以物质回报和短期利益来衡量学习价值的功利心,也很难让人抗拒AI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对于中医人来说,亦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应用AI,但不能完全依赖AI。AI只是一个高级工具而已,不用也可以,用上也可以,绝不能把AI看作是临床治病所必须的。
进一步说,聪明的人应该学习如何驾驭工具,而懒惰的人却会成为工具的附庸。中医内涵着天地之道,中医人学习中医,实践中医,自然应该是学道行道之人,所以中医人应该是有着积极心态的人,AI与中医相结合,必然能助益中医人更高效率地帮助病人,并提升临床疗效。
六
最近在媒体上经常有中医人担心,有了AI,会导致中医人失业。其实,这样的担忧是完全不必要的。
一方面,生命离不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离不开中医人。而AI只有知识,却不会有仁爱之心、慈悲之念。所以,AI永远也代替不了中医人。
另一方面,中医临床不但需要知识和经验,更需要中医人的灵机与悟性,这也是AI所不具备的。
AI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绝不可能替代中医人。中医治病讲究“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的个体化原则,这仍需要中医人在临床上主导。而且,AI即使在临床上给出了建议,还是需要中医人结合临床来判断并验证。
中医是一门包容的学问,也是一门紧跟时代的学问。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们也要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AI,并且也要与时俱进。所以,中医人一定要学习AI,因为AI可以为中医人的临床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中医人精准辨证,亦有助于传承前贤的临床经验,从而提高治病的效率和效果。但是,我们不能过度依赖AI,而是要保持中医个体化的核心。
当然,中医的根本是临床,中医人的价值也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所以,中医人有了AI之后,还是要不离临床,要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临床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如需线上预约挂号问诊点击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