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01:00

越野上,德国人的扭杆算是白装了,从未超越过苏军从BT时代就采用的克里斯蒂式悬挂。看来,米国人的技术转让,还是挺给力的。

anakinlu 发表于 2013-1-13 01:46

大西米 发表于 2013-1-12 0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家里的那辆1:48 M4A3谢尔曼应该还在,怀念呀!不过这坦克完全不是虎式和豹式的对手,也许欺负一下德军早期 ...

您玩得莫非是福建日本合资的万代1:48系列?我家里也有好几套。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03:34

本帖最后由 kidkudo 于 2013-1-13 02:41 编辑

大西米 发表于 2013-1-12 23: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豹式那个坑爹的交错负重轮且不说实战如何,就光是组装模型的时候都很繁琐。还有那个Sd.kfz-251半履带车的 ...

{:3_244:}额,德国采用这样的设计是有原因的,不是为了防护,研究过一些

交错轮可以省去上方的诱导轮,同时负重轮可以做的比较大加大受力面积,使得车辆移动时更平稳。因为虎1出来时,有近57吨,如果按照3号和4号坦克的悬挂,小的负重轮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当时坦克设计都还是有一定局限,所以t34横空出世,能成为最经典的坦克,是有道理的,它是二战里大直径负重轮成功的典范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03:38

本帖最后由 kidkudo 于 2013-1-13 02:59 编辑

xianwubo 发表于 2013-1-12 23: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坦克的正面防御装甲一般都强于其他三个面,美苏的坦克侧面防御水平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俺感觉30多吨应 ...

豹子的侧面是低于应该其 本身设计的水准了,要知道t34侧面早期都有45mm,后期改进型算上倾角,基本有60,豹子只有50

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驱动轮在前的设计,加上对装甲防护,以及为75mm设计的炮塔要求 上。如果换成苏联的后驱方案,整个吨位能被减少很多,这点和M4一样,与t34相当的吨位,m4防护要弱不少

{:3_247:} 我原来玩模型的时候,最喜欢还是豹,因为就参数而言,应该是德国二战最均衡的坦克,是军迷永远愿意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但是相比4号,相比对于战争的作用,它真的不算优秀。T34可以说为红军赢得了战争,而为德国早期实现闪电战思路的坦克,主力却是3号和4号。豹可以说是遇到苏式坦克后受刺激的产物,也是第一辆非完全德国传统的坦克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03:40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0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越野上,德国人的扭杆算是白装了,从未超越过苏军从BT时代就采用的克里斯蒂式悬挂。看来,米国人的技术转让 ...

这个技术在米国不受青睐,但是被毛子发扬光大了,T34一侧只有5个负重轮,没有引导轮,但是机动性和越野性能可以说无人出其右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04:10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0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技术在米国不受青睐,但是被毛子发扬光大了,T34一侧只有5个负重轮,没有引导轮,但是机动性和越野性 ...

兄弟,要不你再看看??
T34上的诱导轮是自T34开始,直到现在都有的经典布置,典型的雷诺FT17的布局。
这技术在米国木有不被看好。BT坦克的原型,米国的克里斯蒂坦克,装备量是不小的!在那个年代,装甲兵运用还处在探索阶段,未来的装甲车辆到底该是什么样子,装甲车辆到底该如何运用,还都是未知的和摸索中。

大西米 发表于 2013-1-13 10:10

anakinlu 发表于 2013-1-13 00: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玩得莫非是福建日本合资的万代1:48系列?我家里也有好几套。

我那辆是1988年买的福万(应该算是福建日本合资的万代吧?!),当时质量还是不错的。另1辆是豹G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10:25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02: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额,德国采用这样的设计是有原因的,不是为了防护,研究过一些

交错轮可以省去上方的诱导轮 ...

嫩错咯!
是二战期间弹簧的扭杆技术的单杆承重量,还达不到战后强化扭杆的水平。支持那样变态的车重,就需要双倍的扭杆。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用扭杆弹簧是唯一可以做到保持车体空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切实能增加承重量的办法。
大承重量下,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准,一般只能使用叠簧和小负重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意味着无法使用更宽的履带来越野,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公路上的转弯速度,也就是公路上的高速机动性,或者说是战役战术机动性。
比如,战后T54在改进变速箱后,最高速度比T34降低的情况下,改善了转弯性能。综合转弯时速提高5KMH左右,整体公路行军速度提高了5-7KMH。也就是说,在尽量不使用单侧减速的情况下,增加了战役机动性和战术机动性指标。这在双方同时到达下车地点,同时准备进入进攻地域后,T54的兵力投送速度和接敌投入速度都远远高于T34的水准。所以,战后德国佬才一门心思地搞液力变矩器,转弯时彻底不用刹车,而是玩动力分配,为的就是二战中输了的这几KMH的速度差。二战里,德国坦克基本上就是龟速爬,再快,履带就断了!

战术指标,只比较几个常用的纸面数据毫无意义。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10:26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02: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豹子的侧面是低于应该其 本身设计的水准了,要知道t34侧面早期都有45mm,后期改进型算上倾角,基本有60, ...

德国佬无可靠的后主动轮技术,那个他们搞不来。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10:29

别说是这个坦克了!
二战期间军用LKW的单轴载重才5T多一点。现在民用级别的轻松20T。以前道奇的10轮卡车,那是没有办法,那其实不是因为通过性的问题,而是单轴只有那么大的承载量。而今20T什么概念?一台4X4的就可以轻松达到40T了。唯一的问题是桥梁允许值,而非车辆本身的悬挂系统。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11:02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03: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兄弟,要不你再看看??
T34上的诱导轮是自T34开始,直到现在都有的经典布置,典型的雷诺FT17的布局。
...

{:3_244:}我说的是上部小的诱导轮。。。不是前部那个

克里斯蒂本来是轮履合一系统,确实很超前了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11:27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1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说的是上部小的诱导轮。。。不是前部那个

克里斯蒂本来是轮履合一系统,确实很超前了

克里斯蒂式现实版方案!在早起的T34上依旧能看到旧的轮式-履带两用车辆的痕迹,依旧使用挂胶负重轮。T34的后驱布置,来自BT的典型的轮式车辆的后驱布置方案。T34一公一母的履带,带有浓重的克里斯蒂两用坦克的特色。T34只是歪打正着而已。
后驱的履带必须要做宽,否则坦克起步的时候,履带销会断掉。于是,苏联人通过后驱,平衡了履带和越野通过性的关系。
前置诱导轮具有很好的战场毁伤后的自我修复优点。直接舍去诱导轮,坦克依旧可以开动,尽管会影响履带寿命并影响机动性,但至少可以做到废物利用。

德方:死脑筋,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只能用前驱方案。动力输出占地方,只能扭杆。交错负重轮,只能用窄履带。就这么样,车内空间并不比苏联的更富余。相反,多了分置的分动箱,车体前方能做成倾斜的,实属不易。变速箱就那么一款是斜角的,剩下的都是四四方方的。于是乎,德国佬的坦克必须是四四方方的。前置主动轮,装甲分配就必须要悲催,厚也不是,薄也不是,进退两难。等后来有这些技术了,生产线需要改工装,这会耽误产量和制造速度。于是就更悲催了呗。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11:39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10: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克里斯蒂式现实版方案!在早起的T34上依旧能看到旧的轮式-履带两用车辆的痕迹,依旧使用挂胶负重轮。T34的 ...

嗯,所以二战后基本主站坦克都是后驱方案了

其实个人觉得3号坦克的扭杆悬挂,动力布置是还是不错的,可惜这个平台几乎无法升级。

德国人打仗脑子还是很好用,机械么。。不说了。。。坦克说白了也是消耗品。不过他们好像很乐于给车辆做保养,车组成员个个都是修车能手{:3_244:}不修不爽斯基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11:49

kidkudo 发表于 2013-1-13 1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嗯,所以二战后基本主站坦克都是后驱方案了

其实个人觉得3号坦克的扭杆悬挂,动力布置是还是不错的,可 ...

脑子能好过苏联人么?
一个是短腿的强击理论,一个是NB加变态的战役大纵深理论,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哦。
都是在东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起做军事演习,这智商的高下,看看最后总结出来的东西,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古德林已经很NB了,但还不够NB,还没达到毛子那种NB的高度。
最后如何?总理府不一样被人家给拆了,石头拿去给人家盖了胜利纪念碑和大使馆么?
假如智商一开始就不行的话,被挖祖坟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哦。

xianwubo 发表于 2013-1-13 18:56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1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脑子能好过苏联人么?
一个是短腿的强击理论,一个是NB加变态的战役大纵深理论,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哦。 ...

你说的古德林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古德里安的哪位?
俺赶脚战略的制定可能跟国土面积,资源,眼界,假想敌有关吧,大纵深穿插在日本可能就不会被思考,大规模坦克会战在日本可能也不会被考虑。

砖头哥 发表于 2013-1-13 21:26

xianwubo 发表于 2013-1-13 17: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说的古德林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古德里安的哪位?
俺赶脚战略的制定可能跟国土面积,资源,眼界,假想敌 ...

你可以查一下战前德国的领土面积,或者说是1战后,德国的领土面积。是他们智商不够也!强击理论苏联人也玩,只是玩腻歪了,发展出更高级的来了。而德国佬还在低等级的强击理论那打怪混加成,自己正High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砖头哥,你觉得这车怎么样,能入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