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asilvia 发表于 2010-10-13 10:36

漫谈公共外交

来源:2010-10-13 联合早报网

【黄浦新陈】
陈迎竹 (2010-10-13)

   上周末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公共外交论坛,宣示了中国对这一新时代的政治外交课题全面的出击。来自中国各界的与会者对论坛的热烈支持程度,显示中国官、学、企业等领域对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已经有深刻体会。

  虽然在实际政治上,公共外交的概念并不新鲜,但是美国在“911事件”、又与穆斯林世界始终缠斗不清之后,重新把这一课题引进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它的重要性骤然上升。中国近两年也紧随其后开展这一领域,却是在国力增强地位崛起后,有意改善国家形象的举动。

  公共外交名为公共,实为肩负政府使命的外交一环。

听听美国人怎么解释:

  美国在1999年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的职位,英国在2002年也设立了类似职位。2008年的9月11日,负责公共外交和外交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詹姆斯-格拉斯曼(James K. Glassman)在伦敦演说指出:“公共外交,简而言之,就是以公众为对象而不是以官员为对象的外交……事实上,公共外交同官方外交以及必要时采取的军事行动一样,都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己任。”

  发明软实力之说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对美国在这方面的批评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过度军事化已经使其信用缩水。如果政策制定者把公共外交当作膏药布,在某个政府部门把政府形象破坏之后,想用它来贴上去疗伤或者遮丑,是不可能成功的。

  太平洋东西两大国对自身国际形象有相似的急切感,但出发点显然不同。中国更在意的是在本身全方位的崛起过程中,对日益多元化的外在压力寻找突破口。从传统的民主、人权、宗教到新时代的谷歌事件、人民币问题,都被中国视为需要另类外交去突围的情况。

  这场称为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的第一届会议就选择以“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为主题,主办方察哈尔学会显然认为媒体是主要的公共外交战场。为了表示研讨会的民间性质以及开明,主办方特地邀请了两大海外华文媒体《联合早报》与《亚洲周刊》负责人参与,在国内则请了以敢于越界著称的南方报业集团负责人。

  在关于如何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各种意见中,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媒体的公信力,没有公信力的媒体无法承担传播形象的功能,连对内要说服自己民众都很困难。

  无独有偶,新一期的《瞭望东方》周刊也探讨中国形象的问题。报道指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研究有个结论,认为在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华裔和国家领导人的贡献与影响最大。而造成外国媒体对中国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意识形态的差异。

  但光是意识形态不足以说明对公共外交或者国家形象的影响,否则美国也不必急于改善公共外交。

  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美那么大那么多层次的国家,有没有所谓“整体形象”是个有趣的问题。即便小小的一个香港,是苏丝黄还是李小龙更能代表它呢?其实即使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民都能明白,公共外交所希望改善的公共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民众对它的直觉积累。

  在外国看来,一个国家如果经常传出同类负面消息,自然形成这样的印象,如果推动公共外交是要像约瑟夫奈讲的由另个部门给它贴一块膏药,自然事倍功半。而在本国媒体来说,坏事不能报无异掩耳盗铃,不仅网络难以全面围堵,反而会打破镜子里的好形象,适得其反。

  公共外交的努力,应该借助本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气息,在对外自然的接触与表达中,说服世界。如果有一天,一个所谓的异议分子都能自由地站在任何国家的颁奖台上,说出中国为什么应该得奖,那是比国内没有得奖的亿万人民说什么都更有说服力的呀。

《联合早报》
(编辑: 梁嘉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