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88 发表于 2009-10-27 18:49

从涂博士的悲剧看全球性博士过剩

从涂博士的悲剧看全球性博士过剩

大漠88

涂博士让大家惋惜。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就这样离世而去了。涂博士的悲剧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制度的深层的市场规律。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刻来临了吗?

1994年,我到美国读书。第一天,就遇到了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博士后。他已经在我们实验室作了7年博士后了。一直无法在美国找到一个助理教授位置。当我看到他的求职简历的时候,我吃惊了。他已经在科技界最顶尖的杂志自然杂志和科学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都是第一作者。在其他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已有30多篇。非科技界的朋友也许不了解在自然杂志和科学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要知道这两分杂志是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它刊载各个学科最重要的科学进展。大多数教授一生也未必有一次机会在这两份杂志上发表论文。也就是说,这为博士后已经是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了。就是这样一位顶尖的科学家,竟然不得作了7年博士后。我不尽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了。
随后,我有遇到了一位学化学的中国留学生博士后,他当时已经在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100篇。他告诉我,他酷爱科学,只想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不想去公司工作。一年后,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三篇论文,但是终于不得不放弃了科学理想,到一家公司去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岩体力学博士,刚好与自杀的涂博士学的是一个专业。他告诉我,博士毕业以后,他找到了一份薪水微薄的专业工作,但是只干了4个月,就被裁员。两年来他只能在夜间超市打工。“在超市打工工资和我作专业工作时差不多”他这样告诉我。

在加拿大,许多博士毕业的电子工程师的年薪只有高压电线路作业工人的一半,而这些高压电线路作业工人只是高中毕业。在清洁工的队伍里,经常可以碰到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我开始怀疑,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现代的科学研究结构中,大学教授需要研究助手来协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而最廉价的研究助手就是博士生和博士后了。在美国,雇佣一个博士生只需要付他的助学金,大约每年15,000美元。雇佣一个博士后大约每年20,000美元到30,000美元。这个价钱比大多数建筑工人薪资要低。博士后已经从教授的跳板变成了一个终身职业,大量的无法找到教授职位的人,不得不在博士后的岗位上奋斗终生了。
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在这个领域中你必须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自然界未被发现的新领域是有限的,未被发现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狄拉克曾经说过,那时(20世纪初)二流甚至三流的物理学家也能做出一流的工作,而现在,一流的物理学家作二流的工作都非常困难。物理学大师费曼指出,物理学的荣耀不会永存,我们可能已经到了物理学的终结阶段。研究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尚且如此,对岩体力学这样的土木工程学科,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能有几何呢?
我提到的第一位博士后,他所从事的是未知领域最多的生物学科,也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研究领域博士已经过剩,就不用说那些已经被充分发掘过的领域了。在这些领域,学术论文的价值实际上是权威说了算,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几经在20世纪就完成了。涂博士刚好从事的是这个领域的工作。
中国目前的引进人才的机制,注重与大师和高学历。事实上,中国与美国和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术。这些中国急需的技术人才并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的硕士。在到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当中,学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硕士学位毕业找工作了。而学习其他科学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几乎无例外的同时再读一个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或者数理统计的硕士学位,以备就业的多种选择。市场是残酷的,我大多数朋友都是以第二硕士学位就业,而在简历上只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学位。
微软不是由博士们建立起来的,比尔盖茨本科都没有毕业。事实上大多数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都是一些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刚好将这些中国最需要的人才排斥在外。博士毕业,即不是杰出创造发明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爱因斯坦只是本科毕业,孟德尔也不是博士毕业。爱迪生中学都没有毕业。法拉第也只是学徒出身。引进人才不应该只盯着博士群体。
在这个博士过剩的时代,博士生毕业之后在就业的压力下,必须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你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能已经做出了一些新的科学发现。但是,这个世界上也许根本就不需要一个新的和你的导师同样的研究实验室。在找到你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你和其他人一样,只是一个打工仔。博士毕业后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在社会上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我们不希望看到涂博士的悲剧重演。

月中天 发表于 2009-10-27 19:20

才能和机遇大于学位 !。。。

Hero2009 发表于 2009-10-27 19:30

liuning1 发表于 2009-10-27 19:32

德国这边也有很多读博士的也是为了延迟就业,呵呵

weder 发表于 2009-10-27 19:43

其实学历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手段,他是特定机构对人力资源的一种认证,
当人类水平普遍提高,选取人力资源的风险普遍降低的时候,学历也就寿终正寝,
就像以前科举一样,已经举不出来社会急需的人才了,所以要改弦易辙引进学历,
这是一个管理学的课题{:5_395:}

!($(!))! 发表于 2009-10-27 19:49

这不构成自杀的理由吧,况且浙大给他的待遇已经很好了。

kiro 发表于 2009-10-27 20:02

这种人因为挂了博士头衔所以上了新闻,多少人只是因为没有那个头衔所以都悄悄地走了,没留下一片新闻{:4_306:}

g-j 发表于 2009-10-27 20:21

{:2_232:}~~~博士,薄世啊。。。其实我觉得读博挺好的,就是不要读的年纪太大,除非很优秀,不然一点市场竞争力也没有了。

g-j 发表于 2009-10-27 20:22

{:2_227:}当然,想回学校教书的另说。

YY妈妈 发表于 2009-10-27 20:38

文章的作者偏激,这个世界混得惨的博士碰巧一股脑正好都被作者给认识了。

yuanlaiai 发表于 2009-10-27 20:40

Hammstein 发表于 2009-10-27 20:53

女生读到博士就没人要了。。 {:5_367:}
yuanlaiai 发表于 2009-10-27 19:4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我看上的博士mm有戏了{:4_278:}

!($(!))! 发表于 2009-10-27 21:01

博士后也是种职业。

捣蛋鬼 发表于 2009-10-27 21:06

看成了全球 性博士过剩…… {:5_371:}

松佳 发表于 2009-10-27 21:18

说得好

老太爷2008 发表于 2009-10-27 22:55

看成了全球 性博士过剩…… {:5_371:}
捣蛋鬼 发表于 2009-10-27 20:0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有点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0-27 22:58

女生读到博士就没人要了。。 {:5_367:}
yuanlaiai 发表于 2009-10-27 19:4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难道偶认识的那些博士mm都嫁的不是人?

老太爷2008 发表于 2009-10-27 23:10


难道偶认识的那些博士mm都嫁的不是人?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0-27 21:5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29:}

我不是笨猫 发表于 2009-10-27 23:12


{:5_329:}
老太爷2008 发表于 2009-10-27 22:1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她说的。。。不是我说的。。。{:5_368:}

Gelato 发表于 2009-10-28 01:58

我认识的女博士都嫁人了,而且嫁得不错。

咪姆 发表于 2009-10-28 02:01

{:5_334:}出国之前人家要说博士,人家都竖起大拇指的
出国后人家在说博士,都撇嘴。。
搞不明白了。。。

咪姆 发表于 2009-10-28 02:03

我挺羡慕女博士的,自己不是这块料{:5_334:}

☆★☆★☆ 发表于 2009-10-28 02:22

我挺羡慕女博士的,自己不是这块料{:5_334:}
咪姆 发表于 2009-10-28 01:0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3_259:} 明儿给你印几张博士证书

咪姆 发表于 2009-10-28 02:28


{:3_259:} 明儿给你印几张博士证书
☆★☆★☆ 发表于 2009-10-28 01:2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3_259:} 哇晒俺终于名正言顺的变师太了 有气场{:3_246:}

fission 发表于 2009-10-28 10:45

这不构成自杀的理由吧,况且浙大给他的待遇已经很好了。
!($(!))! 发表于 2009-10-27 18:4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浙大的待遇在浙江地区是有名的底,在您这里居然变成很好。请去调查一下再来发言吧,这个话题都已经被炒烂了的。

weder 发表于 2009-10-28 12:57

美国学术圈也不干净 2009-10-26 20:36:53

海归博士涂序新因不满国内学术圈的“残酷、无信、无情”,在回国三个月时,自杀身亡于浙江大学。涂博士之死,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网络读者们多日的讨论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大家争论的焦点依然停留在国内学术圈上。


假如国内真如涂博士所言,以此做标准,美国的学术圈也好不到哪儿去。不久前,笔者读过一篇重磅级的网络文章。浙江大学教授郭磊在《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一文中揭示,美国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竟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实验方法缺陷所致的非特异的假象。这种皇帝新装式的美国学术造假现象,却能在美国迅速得到领域内同行的认可与跟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涂博士回国刚刚三个月,他的举动和学术造假尚无明显关联,而和浙江大学的职称晋级有关。可以肯定的是,学术圈的“残酷、无信、无情”,还有小教授们的提干问题,包括晋级中的不平等问题,这并不是中国学术界的专利。我用自己在美国耳闻目睹的真实故事,来说明一下美国大学也有残酷无情现象。而这种丑陋事件,就发生在我的导师身上。



我的博士导师是一位来自圭亚那的黑人小教授,他为人热情爽朗,业务精良。在我读博第三年的夏天,我们实验室发生了一件大事。事故发生时,导师一家正在外出云游四海,我们几个博士生则留守在实验室大干快上。



留学几载,导师和我们虽然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我们双方却拥有着共同的利益。我们多出文章,可以早日毕业。导师若是点石成金指导有方,我们取得的成绩,对他终身教授的职称评定绝对是大有用场。



想通了这个理儿,为了自己,也为了导师,即便导师不在实验室监工,在导师外出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几个博士生的玩命劲儿,和平时一模一样。用国内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在和不在时,我们都一个样。



那年七月的一天,学校负责检查同位素污染的南希(化名)女士,突袭我们实验室。一阵折腾过后,她说在我们的实验操作台和水浴箱冰箱等处,发现了大量同位素污染现场。



在实验室工作过的人们都知道,低剂量的同位素污染,并不是什么罕见事件。人不是机器,在允许范围内的污染,在所难免。洗洗擦擦,再接受检查,一切就会OK。我们系里其它的实验室,就是这样应付过关的。



可这大量污染的说法,就有些危言耸听了。平时我们对同位素一直是小心谨慎的,使用量也很有限。即使不为别人,咱还要为自己着想呢。同位素伤身体的理儿,谁不明白呢?我们实验室又不是核电站,这大量的污染,从何而来?



这位南希女士根本就不给我们解释和申辩的机会,她趁着导师外出之际,无组织无纪律,蛮横地把我们实验室来了个关门大吉,并用恐怖的黄色胶条,封了实验室所有的进出口。这一切发生时,我的导师一家正在加勒比海坐邮轮。我们几个博士生站在那里干着急,却使不上什么劲儿。



俗话说,打狗要看主人。南希这种不通人情的做法,实际上是震慑我导师的第一招。我们早就听说过,邻居的一位大牌美国教授和我导师不合,而这位美国教授和南希女士又关系不凡。这不明摆着嘛,南希女士是利用职权之便,趁着我导师外出之机,在协助那位美国教授玩儿借刀杀人的把戏。这够残酷吧,够无情吧,够阴险吧。



人为倒俎,我为鱼肉。南希大权在握,我们只能在愤怒中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参加劳动改造。不断地擦,一遍遍地试,我们一直改造到实验室的同位素水平几乎为零为止。收回了同位素使用权,如同收了发球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反败为胜。



本以为同位素风波后,我们能尽快地把敌人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没想到,两个月之后,我的导师又被重重地给了一拳:他的终身教授评定以失败告终。那天下午消息传来时,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博士生,恍惚体验着树倒猢狲散的悲凉。联想一下不久前的同位素事件,我们吓出一身冷汗:是不是有种蓄谋已久的东西,正把我的导师一步步地拉进泥潭?



在我从师于他的那几年,导师热情诚恳,教学严谨,发表的文章数量可人。导师在兢兢业业的科研和教学中,他一直像个低头拉车的老黄牛一样,即使有百分热,导师也要发千分光。在系里众多的旁观者眼中,评定终身教授时,导师一定会榜上有名。导师落榜,绝对的出乎意料。这是明显的不公。



作为外籍教授,受重创的导师,并没有抱怨美国学术圈的残酷无情,他更没有选择以死相抗。得知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后,导师马上勇敢地站出来,和学校摆事实讲道理。几个月后,导师最终打了个漂亮的翻身帐。



和我导师遭遇类似不公的人,在美国绝对是大有人在的。一位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就职的中国教授,不仅科研水平高,发表的文章都特够档次。遗憾的是,他也在终身教授评定中,虎落平阳被犬欺。更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和校方据理力争,而是选择了离开,谋职于另外一所美国高校。



通过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不难看出,美国高校的职称评定,并没有绝对的公平。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学术圈的黑暗,不过如此吧。



在我学习工作过的这两所美国大学,最明显的学术不公就是,为什么科研教学水平一般的,能晋级为终身教授?而像我导师和那位中国教授一样成绩卓然的外国教授,只能虎落平阳甚至是被踢走呢?



在美国,一提到外国教授,人们马上会拿种族歧视说事儿。种族歧视这张牌,其实很暧昧,它像难以控制的擦边球一样,让人进退不是。比如,假如倒霉的外籍教授和上级争辩,校方完全可以说,我们没歧视啊,系里有黑人教授,也有中国教授。学校没歧视他们,凭什么要歧视你们呢?



凡事都有意外,而惊喜只属于坚持不懈的人。不知你是否相信,我导师最后取胜时举起的那张牌,确实就是“歧视黑人教授”。设想一下,假如那位中国教授,不是选择离开,而是像我导师一样,和校方力争自己应获得的权益,说不定他现在还在华盛顿大学任职。有时候,我们中国人太容易认命,确实值得深思。



中国学术圈黑暗,美国学术圈也不干静。那其它国家呢?突然想起我读过的一本日本小说“白色巨塔”。这本书里面描述了日本医院内部的争斗和作假内幕,其残酷险恶的级别,和黑社会有得一比。



既然中美日三国皆如此,依此推理,学术圈内无净土,说不定属于全球的普遍现象。说得更直白些,也许世界上每个大学都很难脱离干系。



涂博士最令人痛心之处是,在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熟悉的文化土壤上,他没试试挣扎一下,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他是认命,还是绝望,只有他本人知道。



作为普通人的弱势群体,对学术圈的陋习,靠朝夕之间的短平快,肯定是行不通的,被剥削者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才行。退一步讲,如果我们无法暂时改变它,首先就要去适应它,然后再试图解决或挣扎。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都没了,还拿什么去斗争。



其实,早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已经明白了为世不公的道理。为什么阿姨喜欢二胖儿,而不喜欢我呢?小学,中学,大学,直至走向社会,在各个年龄段,在社会各个阶层,遭遇不公,乃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管是谁,假如你无法做到人见人爱,你就别指望会得到随心所欲的召之即来。面对不公,如果不能抗争,人也只能认命了。用生命做抗争,不仅于事无补,还令亲人们痛不欲生。比起失去职称而言,失去宝贵的血肉之躯要令人痛惜得多。职称尚可以再争取,而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



涂博士如果能稳住现状,并以理服人,再像秋菊打官司那样,不屈不挠地一路走过去,也许他终会迎来一线光明。可惜,涂博士已经过早地选择了放弃。除了痛悼英华早逝,我们只能为他叹息。



刚刚读到一篇新闻:二奶携子女示威 发妻愤而自刎。唉,又是自杀。。。。



10/26/0910:55AM

宇航员 发表于 2009-10-28 13:04

joelsmama 发表于 2009-10-28 13:13

反正是可惜!
我妹妹妹夫都在美国读博士,祝愿他们早日找到工作!!

departed2 发表于 2009-10-28 13:31

国内烂校出来的在德国混的小本可能对学术界还没什么概念,有兴趣的多上上mitbbs吧

SEAL 发表于 2009-10-28 13:50

我认识个国内派过来的博士,他学校和专业都不错,据说现在毕业只能拿1500到1800RMB左右。那些冷门专业的连工作都找不到。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从涂博士的悲剧看全球性博士过剩